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生猪生产,保持在合理的价格水平,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养殖户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到“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冲击等因素影响,生猪产能下滑,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持续成为CPI高企的主要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农发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将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全年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对生猪产业信贷支持力度,相继出台《关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信贷措施,发动辖内机构,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支持生猪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补短板职能作用。本文就支持生猪产业链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作探讨。
一、我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意义
猪肉是中国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主要副食品之一。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的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中国的生猪数量远远大于其它国家。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而我国的生猪存栏和出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跌21.6%,。即使在受到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出栏、猪肉产量都出现明显下跌的情况下,中国的生猪产量还是远高于排在其后的43个国家的总和,体现出猪肉在中国商业经济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据统计,2019年猪肉价格上涨42.5%,主要原因有:1、非洲猪瘟疫情。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很多地区的猪都被宰杀、填埋,猪的数量减少,育肥猪出栏量下降,供不应求,猪肉价格自然而然随市场行情上涨;2、养殖户养殖意愿降低。受到疫情、风险、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很多养殖户都选择退出养殖,养殖意愿降低,猪的存栏和出栏数量都在减少,导致猪肉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生猪产能下降较多,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上涨。
猪肉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一是生活成本上升。若平时经常购买猪肉,当猪肉价格上涨时,无法及时改变购买猪肉的习惯,继续购买猪肉的话,那么每天支出的费用就会增加,生活成本上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经济压力就会增大。二是其他肉类价格同步上涨。肉类是日常生活必备的营养需求,因为猪肉价格上涨,购买猪肉的人的可能会寻求购买其他肉类,比如鸡肉、牛羊肉、鱼等,导致购买其他肉类的人增多,其它肉类价格也同步上涨。三是影响我国经济。2019年7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猪肉作为一篮子里面的一员,猪肉价格若持续上涨,会导致居民其它方面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可能会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会进一步影响经济。
二、在支持生猪产业链的实践中遇到的难点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将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全年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对生猪产业信贷支持力度,相继出台《关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信贷支持力度的通知》等系列信贷措施,我行支持对生猪的生产、良种繁育、饲料、屠宰、加工、物流等整个产业链,支行站在整个产业链角度,主动出击大力营销,积极走访客户,但在营销对接过程中也面临突出问题。
(一)猪场规模普遍偏小。除去较少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国大部分生猪企业多是小规模企业,信息水平化管理薄弱。对养猪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信息的流量不足,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实现不了市场化,有偿服务难以开展,对猪场的数据化建设不够,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最新数据。机械化操作程度低,圈舍建设标准低,不能实行机械化操作,喂料、清粪为人力操作;圈舍环境人为控制程度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些条件致病菌孳生漫延,引发疫病;智能化养殖水平低,大部分养殖场使用廉价劳动力,虽是规模化经营,却还是用原始手段,生产效益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甚至是散养,养猪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还有的在田间地头搭建圈舍,年出栏三五十头,甚则三五百头;有的圈一方地,修建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万余头,各种形式并存,纷繁复杂,中小型养猪场实用技术的应用还比较欠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只能是少数规模化猪场。
(二)猪场选种选育偏弱。多数养猪场采用单一品种饲养模式,不推广人工授精,不使用科学的全价饲料,有的自繁自养,有的专养能繁母猪,有的专养育肥猪,有的仅为自食而养猪,造成了对原有生猪品种体系多元化、多样性的破坏,使养殖的品种结构、饲养阶段结构单一化,生猪风险抵抗能力、抗病能力下降养殖主体在选择生猪养殖品种时,选择的是生猪的某个方面的高生产特性,而忽略了品种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需求。很多生猪品种的优良生产性能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为保证获取期望的利润,生猪养殖主体不得不人为地创造满足生猪品种所需的养殖环境,这样使得品种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退化,风险抵抗能力、抗病能力下降,这些都是导致生产能力下降的因素。
(三)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疫情的威胁并没有减弱,疫病单一化情况减少,新病、多种病伴生的情况增多,病越来难治。目前最令人头疼的还是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这意味着如果一头猪受到感染,整个猪场的猪都可能因此感染,需要进行全部捕杀和无害化处理,这对于企业来说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虽然非洲猪瘟疫区解封,近期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爆发,但总体来说,防范疫情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解封并不代表非洲猪瘟不会再犯,而疾病导致去产能严重,依然需要高度警惕。
(四)企业担保措施不足。企业缺乏抵押物,财务管理不规范。大部分生猪企业由于可抵押的资产十分有限,导致其向多家银行多次申贷均为成功。除了有效资产担保不足的问题外,财务管理也很薄弱,许多会计科目核算不准确,不规范,甚至金额都有偏差,这对银行授信是大问题,更是企业有效发展的硬伤。
三、解决难点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支持适当扩大规模。利用信贷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加大对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支持规模养殖, 促进生猪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产品质量。规模养殖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决定养猪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引进青年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养殖产业化程度。选址上可以建议企业选择远离人居环境、自然隔离条件好,要有专门的交通线路和电力配套;厂内严格划分各功能区、且有效的隔离设施设备。特别是生产区和管理区有严格区别,分为内管理和外管理区,每栋圈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有独立的通道和供料供水系统,有专业分工的无害化处理通道;设置有效的隔离圈舍和无害化处理通道;喂料、供水、清粪全部机械化、智能化。农发行要加大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重点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推进生猪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支持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现代化的屠宰场。尤其要对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实行专业化、工厂化养殖的在场舍建设用地、扩大再生产等方面要积极予以资金支持,推行联片集中饲养。
(二)支持企业改良品种。资金政策引导企业引进高质量品种,降低风险。能繁母猪存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个体的生产性能直接影响母猪群体和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现阶段企业可以继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改良和培育国内母猪品种,通过一系列配套技术的研究运用,选育优秀个体,培养优良群体,逐步提升企业能繁母猪的整体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企业母猪群体的生产结构,着力提升生猪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发行更应对重点原良种猪场、扩繁场、省级生猪改良繁育中心给予全力支持,加快原良种猪场建设,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着力支持其形成以良种猪场为技术支撑,以规模化养猪场为生产基地,以高品位优质猪肉生产、加工为主体的生猪生产体系。
(三)支持提高防疫能力。支持企业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加强防疫管理,疫病危害是养殖产业的最大风险之一, 生猪产业离开疫病防控就等于失去了保护屏障,更谈不上生产和发展。由此,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发行可以支持企业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防疫人才队伍建设,使动物防疫达到全覆盖,抗体检测达标,防控指标保持在可控程度;让企业强化检疫检验,查验环节重点检查免疫标识,做到以检促防,以监促检,防检并举,建立疫病防控有效发力机制,真正发挥疫病防控对生猪产业的保驾护航作用;采取预警管理措施,能及时发现,及时阻隔,提高治疗水平,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的培训,增强生产者使用现代养殖技术的能力,进而提高全区生猪生产养殖的科学化水平。
(四)支持公司规范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调查人员可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向其阐明财务合规的严肃性,让企业意识到财务规范的重要性,坚决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建议聘请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财务人员,严格根据会计核算要求对公司账务进行清理规范,开户行在贷后管理中持续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好监督检查。
(五)支持储备物质保障。农发行要全力支持猪肉中央及省级储备,有效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要支持储备企业发挥蓄水池作用,完善储备调节功能,在市场供大于求、猪价过低时,要增加储备数量,缓解农民“卖猪难”的矛盾;在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过高时,要促进储备企业增加猪肉市场投放,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大力支持猪肉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平抑猪肉价格。